64-Beach.JPG 

 

 

拔根,Mina Wu

 

 

原本想要寫些經濟評論練筆,但還是先來說說「拔根」的事情好了。

一般人對異國生活總是有浪漫的想法。但現實總是嚴苛許多,尤其當你在異鄉必須要自給自足、要找個工作、要定位自己的時候。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生活也不是。

「拔根」的感受不是每個人都有。至少我看過許多在波士頓的年輕台灣留學生沒有。他們活潑愉快,有家裡資助,跟同鄉人成群結隊,鮮衣怒馬,享受嚮往已久的離家五百哩的日子,認為是自己頭一次懂得自立生活,並且把波士頓叫做家,雖然他們還是用台灣父母匯來的錢支付房租。

然而,如果在波士頓所有經濟開支都必須自己支付,那就是又另一番心情了。多半是焦頭爛額,在每次付款時感到皮痛,領會古代書生「床頭金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以身體體驗台美兩地購買力平價的差異。

如果必須在這裡找到工作,那心情自然就更不一樣了。那是得想辦法把根紮在這個社會的過程。

 

去年這個時候,我極度渴望一份工作,在波士頓。不論怎樣都好,不計較頭銜,不計較薪水,我只希望在這城市,有一方自己的辦公桌,有自己的老闆、同事和客戶,如此好像才算是在這城市真正活過。使我真正涉入。

後來我真的找到工作,這是我在這塊土地上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我每天清晨端著一保溫杯的熱咖啡,跟著波士頓的窮白領們在電車裡一起搖搖晃晃,我感到對這城市前所未有的參與感。

不過這份參與感很快就像初雪一樣的消融了。畢竟這離真正的紮根還很遠。

 

因結婚而展開異國生活,想必是更大的挑戰吧。畢竟學生念完書就可以回家,工作不爽也可以辭職回國,但是婚姻要完全捨棄,現實上還是比較困難。更何況,成為當地人的眷屬,就再也不能對該地的文化置身事外了,當地人也會用當地人的標準來衡量你。

回想她那些機伶可愛、美麗的作品,我試著體會Mina的心情。一個年輕的、敏感的、美麗的靈魂,完全拔根到另一個文化和語言之中,找工作不順利,創作暫時停擺。其實最重要的根,應該是那個創作的能力吧。那是靈魂的根。

失去了這個最終極的根,是非常殘酷的事情。難怪對於政治良心犯而言,流放才是最殘忍的事。不知道Mina會怎麼說。

我曾經想要對自己更殘忍一些,看看如果連中文創作這個根我都拔掉的話,可以怎樣活。好在目前也還是過來了。但我知道,我自己曾經接受的考驗,絕對不會是最多的。

 

悼念吳明倫(Mina Wu),1976-2009

 

 

攝影:cysher。我站在波士頓北邊的Crane Beac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ch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