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台灣環島夢想家-- 楓堂地瓜

2012年台灣經濟總回顧:政府失靈的台灣經濟

佘健源、劉玉皙

 

(長版,簡明板登於蘋果日報論壇) 

 

根據中研院經濟所發佈之預估,今年台灣經濟全年度成長率約為0.93%,為戰後之第四低。馬政府將此歸咎於國際經濟情勢不佳;然則根據IMF估計,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仍有3.3%,而美、日、韓三國經濟亦有超過2%之成長,因此,將低成長歸責於國際情勢之說法恐難令人信服。

 

許多論者以為,政府無法有效主導產業、汰弱扶強,是台灣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的主因。從國內媒體對李國鼎、孫運璿等人造神式的推崇,可見一端。其實,這根本就是期待聖人統治、明君再臨的封建思想,未必每次都能靈驗。欲以公權力主導經濟發展,政府必須有能力預見有潛力的產業、挑選出優良的廠商,並以正確方式給予扶助。同時,也必須有魄力處置劣質企業,放手讓市場淘汰不具競爭力的廠商。欲達成此點,關鍵不在於技術官僚的專業能力,而在於政治領袖是否能真正尊重專業、隔絕不 良廠商的關說壓力。一旦政治領袖無法做到此點,國家主導的模式便容易淪為裙帶資本主義:以人際關係與政治利益為標準,獎勵原本不該受鼓勵的企業。這等於是 鼓勵企業不務正業,努力經營政治人脈,致力於尋租(rent-seeking)。長期來說,這將會造成資源錯置,拖累經濟成長。

 

當政府不是聖人時,「政府介入」就會淪為「政府失靈」。我們認為,當今政府欲以公權力引導經濟發展的舊思維,是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放緩的主因之一。今年的幾 大經濟事件,皆印證了國家主導的模式已漸淪為裙帶資本主義。首先是華隆罷工案、以及由去年持續到今年的太子汽車欠薪案。此兩案之業主均具深厚政治背景,其 欠薪行為雖足以擾亂勞動市場之交易秩序,卻未受到懲罰。這等於是變相獎勵劣質企業。再來是黎智英的壹電視集團決定撤資台灣。馬政府這幾年將文創產業列為重 點發展產業,而壹電視集團數年來投資台灣超過百億,並雇用超過上千文創數位人才,引進先進觀念與技術,理應列為重點扶助企業。但數年來卻先以NCC牽制其設立,後再任由有線電視系統台等地方政治勢力阻止其進入市場,導致壹電視集團今年黯然退出台灣市場。這是以政治立場懲罰優良企業。

 

最後是產業發展會議。歷經數月籌備會議,本月甫結束之產發會結論是檢討勞工及環評政策,鼓勵台商回流,等於是往獎勵勞動密集、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方向邁 進。如此的獎勵方向,顯然是經濟發展的舊思維,但是馬政府卻無法拒絕這樣的結論。這是在政策上獎勵不具市場競爭力之企業。

 

在一個尋租盛行的經濟體中,除了資源錯置、獎勵企業不務正業外,也因為各式獎勵促使資源由大眾流向少數特權份子,導致貧富差距惡化;企業間本應競用有限生產 資源如土地,卻也因為政策的傾斜,使不具競爭力的企業以不公平之對價取得資源。掌握多數資源的少數富人,消費一般多為由國外進口之高價奢侈品,或是土地、 豪宅等不動產。而普羅大眾由於實質薪資長期倒退,信心不足,也不願意多消費;具競爭力的企業則因為利潤不如其他人尋租之所得,因此也放棄投資新事業,寧可 把錢投在不動產。因此,當貧富差距惡化後,國內總體消費自然難以提振。這便是當前台灣經濟的寫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擺盪在裙帶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之間,分不清何事應歸市場解決、何事應歸政府負責,是台灣長久以來的積習,然而,戰後以來,前五低之年 經濟成長率,有三次落在馬總統執政時期,加以裙帶資本主義積習不改,馬政府必須嚴肅面對這個事實。若馬政府無法正確預見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與廠商,請放棄以 公權力引導經濟發展的舊思維,停止各式補助獎勵措施,僅專注在良好法治環境和基礎建設,讓市場來決定我國經濟發展之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ch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