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韋綸, 圖片來源:苦勞網)

 

 處理勞資爭議才能救經濟(長版,簡短版登於蘋果日報論壇

 佘健源、劉玉皙

 

為期近百日的華隆罷工,終於在苗栗縣長劉政鴻的居中斡旋下落幕。然而,究竟資方能不能遵守協議定期付款,仍然令人懷疑。契約簽是簽了,但卻沒有甚麼人能夠保障契約的履行。

台灣近年陸續發生類似的重大勞資爭議案:華隆罷工、太子汽車欠薪案以及聯福關廠工人抗爭事件。此類事件多為長年積疾,再加上主事單位輕忽,又缺少社會關注,最後局面惡化到難以收拾。一般以為,過度強調勞工權益會傷害資方投資的意願,對經濟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然而,一個不能保障「欠錢還錢」的環境,對經濟成長造成的傷害,才真的難以計算。

   

   欠錢還錢,欠債還債,欠薪資還薪資,這就是經濟學裡面說的交易安全。一個連交易安全都無法保障的政府,怎麼能讓經濟活動蓬勃發展?雖然,經濟學家對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各有不同見解,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政府的基本責任,應包括保障交易安全、監督契約履行。細究這幾起勞資爭議案件,其本質均屬政府無法確保勞務的交易安全,這是政府基本責任,不是甚麼勞資對抗的戰爭、也不是政府應否干預勞動市場的論戰。

 

   若政府無法確保交易安全,對一國經濟活動將造成深遠影響,甚至造成「反向選擇」的惡性循環。以勞務交易為例,假設勞資雙方最初約定每月薪資為兩萬元、若干年後亦會給付相當之退休金。但當乙方付出勞務後,甲方卻拒絕交付薪資,而政府也無力要求甲方履約,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方一開始便有強烈的誘因違約;勞方則因自始便知有一定的機率會拿不到薪資,也不想付出相應於薪資的勞務,更不願對公司作出長期付出。長此以往,因為違約不會受到懲罰,有誠意履約的資方難以透過口頭保證取信於勞工,認真的勞工和有誠意的資方都會退出勞動市場,僅剩下打混的員工和隨時準備違約的資方,這便造成了劣幣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謂的反向選擇

 

很遺憾的是,「反向選擇」的故事並非危言聳聽,這已經成為今日台灣的現實。近年來,國人常在主流媒體上聽到資方抱怨年輕一代不願認真工作、或是找不到人才,無法進行產品或產業的升級。另一方面,我們也常聽到年輕一代抱怨資方無良,拒絕給付應有的薪資及福利。在此同時,許多年輕人往公部門前進, 有跨國移動能力的優秀人才甚至往他國勞動市場邁進。這些徵兆均意味著台灣民間勞動市場「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已經啟動,而這現象的來源,便是台灣政府長期偏袒資方,無法保障勞務交易的交易安全,甚至是各種鼓勵資方違約的宣傳 (譬如宣揚年輕人於實習期間應該作白工) 所致。

 

現代經濟社會的活力來自於廣泛且細緻的專業分工,此建基於大量的交易之上,而其中最重要的交易之一乃是勞資雙方的勞務交易。保障勞務的交易安全實是維持一國經濟活力的重中之重。想要維持勞資交易雙方的和諧,不能總是依賴勞方單方面的讓步以及虛幻的口號,靠的應該是確實保障勞務交易的執行,公平懲罰違約的一方。今天台灣社會經濟缺乏活力,請馬政府不要走旁門左道,就從正視華隆案做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ch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