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最近的經濟學風雲人物,Thomas Herndon

 

小蝦米咬了大鯨魚,掩蓋在上週的波士頓爆炸案的新聞之中,這是經濟學界上週的大新聞。某篇研究財政赤字與經濟成長的研究,在金融危機期間非常地紅,成為各國實施財政緊縮政策的理論依據,既然財政緊縮政策造成了歐盟或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間的緊張關係,你甚至可以說這篇研究影響了全球的國際政治。結果,半年前還籍籍無名的一個研究生發現,該研究在Excel搞錯了一行,結論便全然翻轉。所以大家在討論,這「數據治國」的現象是否太輕率了呢,學者是否未經仔細驗證便過度推銷自己的研究成果呢?

 

以下這篇中文報導也對整個背景有詳盡說明。總體經濟及貨幣並非我的領域,所以我也並不能發表過多評論。但其實,我對這個"Excel出錯事件"抱持的是正面態度, 因為經濟學界的行規,是在研究正式發表時,必需要開放原始資料,讓任何人都能下載資料自行運算,檢驗結果是否相符,那個學生就是這樣發現問題的。我相信,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有同樣開放的行規,能這麼快(兩年內)發現錯誤,也是件好事。

 

因為這次事件,可以想見的,又有許多人會質疑量化研究和計量的可靠性。但是,如果你手上的工具有了問題,如果成本許可,你應該是去改善它,而不是完全丟棄它,那不見得是個划算的選項,尤其是當你已經是身陷荒島上,手中只有這把工具的時候。如果完全質疑數字的可靠性,那你必須提出更好的衡量標準,而不是乾脆把舵給砸了,假裝可以靠第六感前近。我老是覺得,對於量化研究和統計的盲目抵制,只是在合理化自己反智的情緒,不論這種抵制情緒是出自於懶惰還是恐懼。

 

有人說,當初論文的審稿人也要連帶負責,為甚麼這麼低級的錯誤發生卻無所覺察,這我要叫個屈了,我相信在美國念書的博士生都曾經受寵若驚地接到國際期刊的審稿邀請,應該知道,審查的標準包括計量方法是否有缺陷、推論是否具一致性、經濟邏輯是否通順,但不負責檢驗所有程式碼和資料項。如果連這工作也苛責於審稿人,那對於學術發展只會有負面影響。一但稿子發表,自會有無數研究生去一行一行檢驗的。

 

然而,經濟學必須反省的卻是過度行銷和檢驗的問題, 畢竟,藥品從實驗室到正式上市都花了那麼久的時間、經過那麼多的測試,但是一個經濟學的結論卻可以在短短數年內就成為政策的基礎,沒有基本的質疑和確認流程,的確危險。話說金融危機也大概就是這樣起頭的,最後大家才承認,全華爾街沒有人看得懂原始的報告,因為他們不好意思說......。

 

 

 


話說我的惡夢也是「交稿後才發現犯了資料或運算上的低級錯誤」,半夜都會被嚇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ch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